旱能灌、涝能排,数千亩的高标准农田连成一片;智慧网、大屏幕,汇聚田间地头多种信息;病虫害、在线诊,让农产品增产又提质……在“福建粮仓”浦城县,当地以数字化综合服务打造智慧农田系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收获时节,走进浦城县仙阳镇的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种粮大户钟安森没有下田,而是在大屏幕前查看农田的各项数据。土壤的湿度、电导率、pH值,还有水稻生长“三大参数”——氮磷钾含量,只需在屏幕上的智慧农田系统轻轻一点,农田状况即可掌握。
“以前,很多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只能凭借经验,观察水稻的生长状态进行施肥,这样做具有滞后性。有的稻苗会因为土壤中某些元素的缺乏或者过量,长得不好,如果盲目地再次施肥,可能造成浪费、影响长势。”钟安森说,根据系统测量的数据精准施肥,不仅能节约成本,还能减少肥料对水体的影响。
“呐,这套系统的功能还不止这些。”说罢,钟安森两指一划,打开了虫害监测模块,大大小小的虫子出现在屏幕上。“这是隐翅虫,系统能直接监测识别田间的虫类,根据数量发出预警,并且针对性地给出防治的方法,我们也能通过系统直接呼叫农技专家,在线问诊。”钟安森说,系统收集到的数据,为问诊专家提供了更准确的判断依据,而且在线问诊省时省力省钱省心。
在智慧农田四周的小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装着摄像头、捕虫灯等设备的铁杆,旁边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浦城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维护。
“这一根杆子就集成了全景摄像头、近景摄像头、水质监测站,大到一片田,小到一穗稻,我们都能看见。再配合土壤传感器、智能气象站、虫情测报站等物联网设备,农民安博体育网站朋友可以对气象、水质、土壤墒情、苗情、虫情和灾情等信息了如指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浦城分公司智慧政务分局分局长陈长博说,100余台设备分布在千亩田间,无形中铺开一张“大网”,时刻关注着水稻生长的一举一动。
“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智慧农田建设,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服务当地水稻生产种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浦城分公司总经理郑欣表示。
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周黎:穿越极端环境和复杂地貌,中国高铁一路向“前”!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跨过困境的海,架起“争气”的桥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著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告诉记者:“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安博体育网站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