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除夕夜的万家灯火说起。当千家万户围坐守岁时,重庆燃气集团的一纸公告犹如冷水泼面:这个本该为百姓送温暖的民生企业,却在春节前夕被监管部门开出810万元巨额罚单,创下我国燃气行业行政处罚纪录。
为何整改承诺总是沦为烂尾工程?这场持续发酵的燃气表风波,暴露出哪些深层次治理顽疾?
翻开重庆燃气集团的整改史,俨然一部狼来了的现代版。2023年4月,该企业首次被曝智能燃气表计费异常,当时信誓旦旦承诺全面核查;2024年7月二次曝光时,管理层鞠躬致歉,表态要刮骨疗毒;而2025年这次,面对市民投诉,企业竟以系统升级搪塞,直到监管部门亮剑才低头认错。这种整改-反弹-再整改的怪圈,折射出某些垄断企业的傲慢与侥幸。
据媒体报道,某小区居民王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她家去年7月燃气费突然暴涨3倍,报修后工作人员仅简单校表就草草了事。今年1月,她发现燃气表夜间竟在无人使用情况下自转,这次投诉却石沉大海。要不是媒体曝光,我们还要当多久冤大头?王女士的质问,道出了万千市民的无奈。
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监管体系的若干短板。据知情人士透露,燃气企业每次被查后,都有一套成熟的应对流程:先停用问题气表,补偿个别投诉用户,再请专家出具技术无异常报告。这种头痛医头的整改,自然治标不治本。
更令人忧心的是技术监管的滞后。当前燃气表具已普遍智能化,但计量检测标准仍停留在机械表时代。某计量院专家坦言:现行国标对物联网燃气表的脉冲信号防干扰、数据加密传输等关键技术参数存在空白。这就给了企业技术作恶的空间,比如通过远程修改计费参数,普通用户根本无法察觉。
这场风波的深层症结,在于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滞后。重庆燃气集团作为区域独家供应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其下属的计量检测公司,既负责表具检定又承担故障处理,这种既踢球又吹哨的体制,焉能不滋生问题?
笔者查阅财报发现,重庆燃气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而居民投诉量同期上升37%。这种利润与投诉齐飞的畸形现象,暴露出垄断企业的逐利冲动与公共服务属性严重失衡。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地方将公用事业企业视作钱袋子,在考核指标中过度强调经济效益,导致民生服务退居次要地位。
面对这场信任危机,简单的罚款追责已不够,需要的是构建三位一体治理新机制:首先推行计量表具第三方强制检定,切断企业自检自管的利益链;其次建立异常费用先行赔付制度,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是引入公共监督员机制,由社区代表、政协委员、技术专家组成独立监督小组,对燃气企业进行常态化监督。
在技术层面,应当加快推进区块链+智慧燃气建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计量数据实时上链、不可篡改,用户可通过手机APP随时核验。北京市已在部分小区试点燃气数据双备份系统,居民家中表具数据同时传输至企业和市政云平台,这种阳光化运作值得推广。
不可否认,这次事件中,重庆市政府展现的担当值得肯定。不仅顶格处罚涉事企业,更派出专项工作组驻点整改三个月,这种刀刃向内的勇气,正是破解垄断行业顽疾的关键。
但笔者也要提醒,运动式整治不能代替制度性改革。需要借此次契机,推动《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修订,将智能表具计量标准大数据监管平台服务质量与特许经营权挂钩等创新举措纳入法律框架。
站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审视这场风波,它实际上是给全国公用事业改革敲响了警钟。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水电气热等民生计量领域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如果监管体系不能与时俱进,类似的智能表具维权事件恐将层出不穷。
重庆燃气风波警示我们:安博体育垄断行业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既得利益藩篱。当企业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标语换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当监管部门的牙齿真正锋利起来,当科技赋能成为民生保障的利器,老百姓的获得感才不会像异常燃气费那样凭空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