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一场大雨过后,凤凰县落潮井镇的天空格外透亮,群山绿野间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从龙塘河村的桑园,到落潮井村的猕猴桃基地;从大田垅村的食品加工厂,到唐家桥村的吊瓜园……一股蓬勃的产业发展热潮正在这片土地上涌动。各种特色产业各自闪耀着独特的色彩,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让这个地处湘黔两省交界处的宁静小镇——落潮井镇,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走进龙塘河村,成片的桑树林覆盖着一个又一个山丘,翠绿的枝叶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晶莹的光芒。
“今年的桑树叶比去年的质量要稍微好一点。”63岁的养蚕户滕树银正穿梭在桑林间,检查着每一片叶子的生长情况。“小蚕用叶一般都是在春伐桑条新梢上选取成熟的叶片,大蚕用叶主要是选取春伐桑条下部老叶喂养。” 滕树银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滕树银的养蚕房就建在一片桑林间。蚕房内,一排排架子整齐有序,一条条大蚕已爬入密密麻麻的方格蔟内,且大多数已形成了白色的蚕茧。“大蚕胸部开始透明,身体微软呈蜡黄色,那就得上蔟了。上蔟过程一定要保持好室内通风。”滕树银指着一条正在格子里吐丝大蚕说,“再有四五天,这第三批蚕茧就可以出售了,估计这批净赚8000元不成问题的。”
与滕树银的传统养蚕不同,在武岗村的蚕桑示范基地,已开始实行了科技化养蚕。
“以前,一家人忙得脚手不停,如今跟着村集体学习了养蚕新技术,那可轻松了许多,收入也比以前多了那么一两成。”村民养蚕户龙大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落潮井镇依托湖南省蚕研所、湖南省三旭公司专家团队和技术资源优势,通过“科研院所+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模式,在全镇持续推广“传统蚕桑+智慧蚕桑”两条腿发展模式,给蚕桑产业便插上了科技“翅膀”。
“使用科技手段、机械设备,推动原始养蚕向科技养蚕改进,从喂桑到上茧再到摘茧,逐步实现生产科技省力化。”落潮井镇相关负责人龙磐介绍,目前,该镇种植百亩以上的蚕桑大户已初步形成科技省力化规模。初步估算,相比之前养蚕,节约人工成本50%,产值提高20%。
2024年,全镇共卖8批蚕茧,涉及9个村53户,蚕茧总收入208.7万元,户增收约4万元。今年,今年蚕茧已经卖到了第三批,第一批收入73万余元,第二批44.11万余元,第三批32.97万余元。预计全年养蚕售茧超过400万元。
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落潮井村的红心猕猴桃基地,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映入眼帘。500亩基地像绿色阶梯,从山脚铺到半腰。
“再有20来天,红心猕猴桃就可以上市了,这些天我们在抓紧时间做好采摘前的准备工作,确保猕猴桃的品质。”在基地里,虽然没见到凤凰县古城红心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向玉庭,但他家负责销售的女儿向娜,正在基地里与几位工人忙碌着。
凤凰县古城红心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目前,合作社拥有5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2024年,产量达180吨,产值近500万元,带动周边126户农户亩均增收8000元。月均用工50余人,季节性用工高峰期达100余人,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我们的红心猕猴桃品质好,口感香甜清爽,酸度极低,市场上很受欢迎。”随着向娜来到猕猴桃品质检测室,“必须保持果品质量,随时对不同生长时安博体育期的果实进行质量检测,才能更好地保持果品质量。向娜介绍,合作社还注册了自主品牌‘古城红心’借助凤凰古城的旅游业,产品根本不愁销路。”
据了解,落潮井镇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高质量发展猕猴桃产业,全力打造“红心猕猴桃之乡”。近年来,该镇不断努力进行品种改良、提质提量,积极对接上级相关技术部门与考察学习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全面推进猕猴桃产业技术培训、疾病防控、产品质量等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竞争力,扩宽销售渠道。
“合作社还结合凤凰县旅游资源,开发了观光采摘体验项目,提升产业附加值。每到采摘季节,很多游客都会来这里体验采摘的乐趣。”向娜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室外的阳光一样灿烂。
“来,下一位,你们各自也要记好自家豇豆的安博体育斤量啦,莫搞错了。”在大田垅村的凤凰县八八八唐桥食品厂,法人麻碧凤正忙着对排队卖豇豆的农户过秤。
她动作麻利,眼神专注,时不时还和村民们聊上几句。“今天周边村的官庄村的村主干和群众又交送1万多斤豇豆过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麻碧凤擦了擦手上的灰尘,笑着说。
八八八唐桥食品厂成立于2015年,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主要从事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有猕猴桃果脯、猕猕干和竹笋、蕨菜、苗家发酵香辣椒、酸豆角等预制菜。有先进的生产加工流水线,完善的产品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我们采用‘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与农户形成了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 麻碧凤介绍道,“年收购和加工销售农产品5700吨,支付给农户的收购资金1000多万元,使农民增收1500万元以上。”
在加工车间里,几位工人正在给豇豆浸泡盐水处理,动作娴熟而认真。“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收入也稳定,挺好的。” 一位吴姓的工人笑着说。据了解,工厂加工生产旺季,能季节性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000人次。
“我们的产品远销浙江、贵州、山东、广东等地,有时还远销韩国。” 麻碧凤自豪地说,“公司现有豆角种植基地豆2000亩。公司2024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未来我们还要不断扩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让更多的人吃到我们落潮井镇的特色产品。”
来到唐家桥村的吊瓜园,眼前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260亩瓜园里,挂满了如小灯笼般的吊瓜,虽然还没有成熟变红,但那可爱的模样已经让人充满期待。
43岁的吊瓜种植大户龙山正穿梭在园子里,仔细查看吊瓜的长势。他弯下腰,轻轻抚摸着一个个吊瓜,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今年的吊瓜长势不错,估计能有70来万元的盈利。” 龙山信心满满地说。
唐家桥村的吊瓜产业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去年盈利50万元,带动20余户脱贫户40多人就业,每年开出务工工资就达15万元。“我们通过发展吊瓜产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加收入。”龙山说。
“以前,我们都是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村民感激地说。
龙山表示,未来如果吊瓜行情好,他还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的品种和技术,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吊瓜产业中来,一起致富奔小康。
全镇产业版图持续扩张。截至目前,落潮井镇有2000余亩蚕桑、1200亩油茶、1500亩烟叶、2000亩猕猴桃;以双胞胎有限公司为主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每年出栏量达到8万头左右……
从传统的种植养殖到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从单一的产业模式到多元化的产业融合,落潮井镇通过产业提质增效,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成功运用,让广大农民们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也让这个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潮涌落潮井,奋进正当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特色产业绘就的一幅五彩斑斓的乡村画卷,正为这片土地注入蓬勃生机,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凤凰县落潮井镇有2000余亩蚕桑、1200亩油茶、1500亩烟叶、2000亩猕猴桃、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量达到8万头左右……这是该镇的产业版图,内容还在不断充实中。
从传统的种植养殖到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从单一的产业模式到多元化的产业融合,落潮井镇通过产业提质增效,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成功运用,让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该镇后续重点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做文章,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利用湘黔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用好用活凤凰文旅IP流量,实现农文旅无缝衔接。
落潮井镇发展农文旅是有充分依据的,全州首批花海旅游浪潮就是由该镇的唐家桥花海带起来的。当年该花海面积2000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拍照打卡,很好带动了村民就业、土地增值、产业发展。后因土地及各方面的原因,花海暂停营业,如能恢复经营,将再次带动周边的各产业链条发展。